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放也是重要的营商环境”。在近期的第三届营商环境论坛上,国家发改委的吴小雁主任发表了一场引人关注的演讲,她将今天不断优化的中国营商环境,生动地比喻为一个吸引外资的“强磁场”。
数据印证了这一点。今年1—7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同比增长约14%。华南美国商会的年度调查也显示,大多数在华美资企业保持盈利。这些都表明,“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国际投资者的共识。
那么,在这块强大的磁铁内部,究竟是什么在提供着最核心、最稳固的引力?今天,我们就从仲裁的视角,来剖析它如何成为一流营商环境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以及它如何帮助中国打造这片“确定性的绿洲”。
首先,仲裁是一流营商环境的“稳定器”,为外资提供确定性与安全感。
商业投资,最看重的是确定性和可预见性。吴小雁主任在演讲中提到,中国正成为外资眼中“确定性的绿洲”。而仲裁,正是构建这种确定性的关键法律制度。
对于一个外国投资者来说,他们最担心的,莫过于在陌生的法律环境中,自己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平等保护。仲裁通过两大核心机制,有效缓解了外商的顾虑。
一是“当事人意思自治”
允许中外双方自由选择信任的仲裁员、适用的规则乃至开庭地点,这极大地消除了外商对“主场劣势”的顾虑。
二是《纽约公约》的保障
使得仲裁裁决在170余个缔约国可在符合当地法律要求的前提下得到承认和执行,为投资的最终退出和收益保障提供了有力的“国际通行证”。
其次,仲裁是一流营商环境的“加速器”,为外资提供专业性与高效率。
一个好的营商环境,不仅要让外资“进得来”,更要让它们“留得住、发展好”。企业在经营中不可避免会遇到纠纷,此时,一个高效、专业的争议解决方法,就成了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加速器”。
仲裁的优势在于其专业性,例如,在涉及高科技、知识产权、国际贸易等复杂领域时,双方可以选择该领域的顶尖专家担任仲裁员。这些专家能够深刻理解行业惯例和商业逻辑,作出的裁决往往更贴合商业实际。相比于可能陷入一审、二审、再审漫长流程的诉讼,仲裁一裁终局的特点,也为企业快速解决纠纷、减少经营干扰、集中精力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和机会。
最后,仲裁是一流营商环境的“链接器”,为外资提供国际化与公平性。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其中,“国际化”是关键一环。仲裁,正是连接中国法律环境与国际通行规则的最佳“链接器”。
它运用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程序和规则,让外国投资者能用他们熟悉的“法律语言”来解决问题。这本身就是“制度型开放”的生动体现 。当一家外企知道可以通过一个与国际接轨的仲裁机制来保障这份待遇的实现时,他们投资中国的信心和决心,自然会大大增强。
由此可见,一个成熟、可靠、与国际接轨的仲裁体系,并非只是一个被动解决问题的工具。它更是一种主动的吸引力,是营商环境这个“强磁场”中稳定而强大的核心引力来源。它向世界传递着一个清晰的信号:在中国投资,不仅有机遇,更有坚实的法治保障。